【桑榆非晚是什么意思】“桑榆非晚”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它出自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意思是:在某一方面有所损失,但可以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或补救,强调的是“虽有失误,仍可挽回”的哲理。
一、
“桑榆非晚”原意是指太阳落山时,光线仍照在桑树和榆树上,象征着即使到了晚年,仍有希望和机会。后来引申为:虽然事情已经发生,但只要及时努力,仍然可以扭转局面,取得成功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鼓励人们不要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而灰心丧气,而是要看到未来的可能性,积极面对生活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桑榆非晚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: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 |
原意 | 太阳落山时,光线仍照在桑树和榆树上,比喻晚年仍有希望。 |
引申义 | 虽然有失误或失败,但仍有机会弥补或成功。 |
使用场景 | 鼓励人不要放弃,面对困难时保持希望和信心。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人生劝诫、励志场合,表达“亡羊补牢,犹未为晚”的思想。 |
相近成语 | 亡羊补牢、东山再起、知错能改、时不我待 |
注意事项 | 不宜用于强调“时间已晚”的情况,应突出“仍有希望”的积极意义。 |
三、结语
“桑榆非晚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提醒我们,人生路上难免会有波折,但只要不轻言放弃,总能在某个时刻迎来转机。无论年龄多大、处境多难,只要心中有光,未来就依然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