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恒产者有恒心原文翻译】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经济基础与道德修养关系的重要论述。这句话强调了拥有稳定财产的人,才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长远的人生目标。
一、原文及翻译
原文 | 翻译 |
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。 | 有稳定的产业(财产)的人,才有稳定的心志;没有稳定产业的人,就没有稳定的心志。 |
苟无恒心,放辟邪侈,无不为已。 | 如果没有稳定的心志,就会放纵自己,做出不正当的事情,无所不为。 |
及陷乎罪,然后从而刑之,是罔民也。 | 等到他们犯了罪,才去惩罚他们,这是陷害百姓的做法。 |
焉有仁人在位,罔民而可为也? | 怎么能说仁爱的人在位时,会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? |
二、
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这一观点,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经济基础与道德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。孟子认为,只有当人们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经济来源时,才能安心于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,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。
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,在现代也有其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经济发展与个人品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。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忽视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,就容易导致道德滑坡和社会动荡。
此外,孟子还指出,如果一个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,就容易产生不良行为,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。因此,政府应当关注民生,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,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。
三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 |
核心观点 | 拥有稳定财产的人,才会有坚定的心志和道德操守 |
翻译 | 有恒产者有恒心,无恒产者无恒心 |
社会意义 | 强调经济基础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|
现代启示 | 经济发展应与道德建设并重,保障民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|
通过理解“有恒产者有恒心”的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,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