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旷论学原文及翻译讲解】《师旷论学》是一篇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的寓言故事,讲述了晋国大夫师旷劝谏晋平公珍惜学习机会的故事。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,强调了“学无先后,达者为师”的思想,鼓励人们终身学习。
一、原文
>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
> 师旷对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
> 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
> 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
> 平公曰:“善哉!”
二、翻译
>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,想要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吧。”
> 师旷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?”
>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?”
>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年轻时喜欢学习,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;壮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中午的阳光;年老时喜欢学习,就像点燃蜡烛一样明亮。点燃蜡烛的光明,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,哪一个更好呢?”
> 晋平公说:“说得很好啊!”
三、讲解要点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作者 | 不详(战国时期文献) |
人物 | 晋平公、师旷 |
主题 | 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,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愿意学习,就永远不会晚 |
核心观点 | “学无先后,达者为师”、“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” |
修辞手法 | 比喻(如“日出之阳”、“日中之光”、“炳烛之明”) |
语言风格 | 简洁凝练,富有哲理 |
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不因年龄而放弃求知 |
四、表格对比(原文与译文)
原文 | 译文 |
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” | 晋平公问师旷说:“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,想要学习,恐怕已经太晚了吧。” |
师旷对曰:“何不炳烛乎?” | 师旷回答说:“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?” |
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 | 晋平公说:“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?” |
师旷曰:“臣闻之: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;壮而好学,如日中之光;老而好学,如炳烛之明。炳烛之明,孰与昧行乎?” | 师旷说:“我听说:年轻时喜欢学习,就像太阳初升时的光芒;壮年时喜欢学习,就像中午的阳光;年老时喜欢学习,就像点燃蜡烛一样明亮。点燃蜡烛的光明,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,哪一个更好呢?” |
平公曰:“善哉!” | 晋平公说:“说得很好啊!” |
五、总结
《师旷论学》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,生动地表达了学习不应受年龄限制的思想。它不仅是一则寓言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。在当今社会,面对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,这种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