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荆轲刺秦王原文意思翻译】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,讲述了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荆轲奉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故事。该故事不仅展现了荆轲的胆识与忠诚,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斗争。
一、文章
《荆轲刺秦王》讲述了燕太子丹为了对抗秦国的威胁,派遣荆轲前往秦国行刺秦王。荆轲在燕太子丹的资助下,以献地图为名接近秦王,最终在秦宫中试图刺杀秦王,但因计划失败而被杀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刺客的义气与牺牲精神,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与复杂。
二、原文与意思对照表
| 原文 | 意思翻译 |
| 荆轲者,卫人也,其先乃齐人。 | 荆轲是卫国人,他的祖先原本是齐国人。 |
| 好读书击剑,身长八尺余,勇力过人。 | 他喜欢读书和击剑,身高超过八尺,勇猛有力。 |
| 太子丹质于秦,亡归燕。 |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,后来逃回燕国。 |
| 太子闻之,曰:“夫今樊将军,秦王购之金千斤,邑万家。” | 太子听说后说:“现在樊将军,秦王悬赏一千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来购买他的头。” |
| 于是太子欲召荆轲,使入秦。 | 于是太子想召见荆轲,让他前往秦国。 |
| 荆轲曰:“此国之大事也,臣请得从事焉。” | 荆轲说:“这是国家的大事,我请求参与此事。” |
| 乃令秦舞阳为副,使荆轲奉地图以进。 | 于是让秦舞阳作为副手,让荆轲带着地图进献给秦王。 |
| 图穷而匕首见,轲左手把秦王之袖,右手持匕首揕之。 | 地图展开后,匕首显现出来,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,右手拿着匕首刺向他。 |
| 秦王惊,自引而起,绝袖。 | 秦王惊慌,自己站起身来,挣断了衣袖。 |
| 荆轲逐秦王,秦王环柱而走。 | 荆轲追赶秦王,秦王绕着柱子逃跑。 |
| 卒惶急不知所为,左右乃曰:“王负剑!” | 最后秦王慌乱不知所措,身边的侍从说:“大王背起剑!” |
| 秦王拔剑,剑长,操其室。 | 秦王抽出剑,剑太长,握在手中无法使用。 |
| 时恐,遂拔剑击荆轲,断其左股。 | 这时秦王害怕,便拔剑攻击荆轲,砍断了他的左腿。 |
| 荆轲废,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,不中,中桐柱。 | 荆轲倒地后,举起匕首投向秦王,没有击中,打中了柱子。 |
| 秦王复击轲,轲被八创。 |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,荆轲身上被刺了八处伤口。 |
| 荆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,箕踞以骂曰:“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生劫之,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。” | 荆轲知道自己事情失败了,靠着柱子大笑,坐在地上骂道:“事情之所以没成功,是因为我想活捉你,逼你签订盟约来回报太子。” |
三、总结
《荆轲刺秦王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故事。荆轲虽未成功刺杀秦王,但他忠于燕国、勇于赴死的精神,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。通过这篇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动荡与人物的命运交织,也感受到古代刺客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《战国策》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