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平则鸣什么意思】“不平则鸣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最早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《送孟东野序》。原文为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意思是:当事物处于不平的状态时,就会发出声音、表达不满或寻求改变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遭遇不公、委屈、压迫时,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诉求。
一、
“不平则鸣”原意是指物体在受压不均时会发出声响,引申为人或社会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,会通过言论、行为等方式表达不满或争取公平。这一说法不仅用于描述个体的心理反应,也常用来形容社会现象中因不平等而引发的抗议、发声等行为。
该成语强调的是“不平”与“鸣”的因果关系,即只有在存在不公的情况下,才会出现表达和反抗的行为。它既包含一种自然的反应机制,也带有对现实的批判意味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平则鸣 |
出处 | 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 |
原意 | 物体受压不均则发声 |
引申义 | 人在受不公时会发声、抗议或表达不满 |
使用场景 | 描述个人情绪、社会抗议、文学表达等 |
用法举例 | “他因被误解而感到不平则鸣,写了一篇文章说明真相。” |
文化内涵 | 强调公平正义的重要性,反映社会矛盾与人的心理反应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新闻评论、社会分析、文学作品中 |
相关成语 | 愤愤不平、鸣冤叫屈、有冤必伸 |
三、结语
“不平则鸣”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察,也是现代人面对不公时的一种精神写照。它提醒我们,当世界不公时,表达和发声是一种正当的权利,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