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东北人说的关内关外指的是什么】在日常交流中,东北人常提到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,这两个词听起来像是地理上的划分,但其实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。很多人对“关内关外”的具体含义并不清楚,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。
一、什么是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?
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最初是地理概念,后来演变为一种文化或地域区分的方式。
- 关内:通常指长城以南的地区,也就是中原地区。历史上,长城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,因此“关内”多指汉族聚居区。
- 关外:则是指长城以北的地区,包括今天的东北三省(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。古代这里多为边疆地带,长期处于军事防御和民族融合的前沿。
但在现代语境中,尤其是东北人常说的“关内关外”,更多是指从山海关出发,向南为关内,向北为关外。
二、为什么东北人会用“关内关外”?
这个说法源于历史上的“山海关”。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,是长城东端的重要关口,素有“天下第一关”之称。明清时期,这里是通往东北的重要通道,也是中原与边疆的分界点。
- 关内:指的是山海关以南的地区,即现在的华北地区。
- 关外:指的是山海关以北的地区,即现在的东北三省。
因此,东北人常说“关内人”、“关外人”,实际上是在区分“南方人”和“北方人”,尤其强调的是“山东人”、“河北人”等来自关内的移民与本地东北人的区别。
三、总结对比
| 概念 | 定义 | 历史背景 | 现代使用情况 |
| 关内 | 长城以南、山海关以南的地区 | 古代中原地区,汉族聚居地 | 多指华北地区,如山东、河北等地 |
| 关外 | 长城以北、山海关以北的地区 | 边疆地带,少数民族聚居地 | 多指东北三省(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 |
四、小结
“关内关外”原本是地理上的划分,后来在东北地区的语言中演变成了一种地域身份的象征。对于东北人来说,“关内”代表的是更早进入东北的移民群体,而“关外”则更多指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。这种说法不仅反映了地理差异,也体现了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。
通过了解“关内关外”的真正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北人的思维方式和地域文化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