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北冥有鱼的翻译】《北冥有鱼》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,是道家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。文章通过寓言故事,表达了庄子对自由、无为、超越世俗束缚的哲学思考。以下是对“北冥有鱼”的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“北冥有鱼”讲述了一种生活在北海中的大鱼——鲲,它化为大鹏鸟后,展翅高飞,穿越九万里,最终到达南冥的故事。这个故事象征着一种超越现实、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。庄子借此表达对“逍遥”境界的向往,即不受外物牵制、心灵自由自在的状态。
文中还提到蜩与学鸠等小动物对大鹏的嘲笑,反映出人们对未知事物的误解和局限性。庄子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依赖于外在条件,而是内在的精神解放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 | 北海有一种鱼,它的名字叫鲲。 |
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;化为鸟,其名为鹏。 | 鲲的体积庞大,不知道有几千里;它变化成鸟,名叫鹏。 |
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 | 鹏的脊背,不知道有几千里;它奋起飞翔时,翅膀像天边的云彩。 |
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 | 这只鸟,当海浪翻腾时,就会飞往南方的冥界。 |
南冥者,天池也。 | 南冥,是天帝的池塘。 |
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 | 鹏飞往南冥时,翅膀拍打水面,激起三千里的浪涛,乘着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,这是凭借六月的风力才离开的。 |
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 | 山野间的雾气,尘埃飞扬,都是生物之间气息相互吹动的结果。 |
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 | 天空的湛蓝,是它本来的颜色吗?还是因为它遥远得没有尽头呢? |
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 | 它从高空往下看,也就像我们从地面看天空一样罢了。 |
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 | 如果水不够深,就无法承载大船。 |
风斯在下也,培风乃能负大翼焉。 | 风在下面,才能托起大鹏的翅膀。 |
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;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,而后乃今将图南。 | 所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,是因为风在下面;然后才能借助风力起飞,背靠青天,没有阻碍,才能计划向南飞行。 |
蜩与学鸠笑之曰: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图南?” | 蜩和学鸠嘲笑它说:“我一下子飞起来,碰到榆树或枋树就停下来,有时飞不到,就掉在地上罢了,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去图谋南行呢?” |
奚以之九万里而图南? | 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去图谋南行呢? |
彼且奚适也?我腾跃而上,不过数仞而下,翱翔蓬蒿之间,此亦飞之至也。 | 它要飞往哪里呢?我跳跃着往上飞,不过几丈高就下来,在蓬蒿之间盘旋,这也是飞的极致了。 |
三、总结
“北冥有鱼”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,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。庄子借鲲鹏之志,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,同时也批判了那些目光短浅、难以理解真正自由的人。通过对比大鹏与蜩、学鸠的不同,庄子揭示了“逍遥”不仅是身体上的自由,更是心灵上的超脱。
这篇文章语言优美,意象丰富,是学习古文和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