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张可久的资料简介】张可久(约1270年-约1350年),字伯远,号小山,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和词人。他以创作散曲著称,被誉为“曲状元”,其作品风格典雅、语言精炼,在元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。张可久一生仕途坎坷,长期漂泊于江南各地,生活困顿,但他始终致力于文学创作,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曲和词作。
张可久生平简要总结:
张可久生于元初,自幼聪慧好学,擅长诗词。他曾在杭州等地任职,但官场不得志,最终选择隐居。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,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,也有对人生感慨的抒发。他的散曲在元代广为流传,影响深远。
张可久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
项目 | 内容 |
身份 | 元代著名散曲家、词人 |
字号 | 字伯远,号小山 |
生卒年 | 约1270年-约1350年 |
籍贯 | 浙江庆元(今浙江丽水) |
主要作品 | 《小山乐府》《阳春白雪》《词林摘艳》等 |
艺术风格 | 雅致清丽,语言精炼,情感真挚 |
历史评价 | 被誉为“曲状元”,元代散曲大家之一 |
代表作 | 《卖花声·怀古》《殿前欢·客中》《天净沙·秋思》等 |
张可久的文学贡献
张可久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尤其在散曲创作方面成就显著。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质量上乘,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貌。他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内心情感,作品中常有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。
此外,张可久的作品在后世也受到高度重视,被多次整理出版,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资料。他的散曲风格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,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。
结语
张可久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造诣,在元代文坛独树一帜。尽管一生漂泊不定,但他始终坚持创作,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,也是了解元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