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桑榆解释是什么】“桑榆”一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层含义,常出现在诗词、成语或文学作品中。它既可以指代具体的自然景象,也可以象征人生晚景或晚年时光。以下是对“桑榆”一词的详细解释。
一、
“桑榆”原意是指桑树和榆树,是古代常见的树木,常用于农耕和生活之中。后来,“桑榆”被引申为傍晚时分的太阳落在桑树与榆树之间,因此也用来比喻黄昏、晚年或人生后期阶段。在古诗文中,“桑榆”常被用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或对老年生活的思考。
此外,在一些特定语境中,“桑榆”还可能表示“晚年有所成就”,如“老当益壮,桑榆未晚”,表达即使到了晚年,仍有作为和希望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来源 | “桑榆”出自古代对桑树和榆树的称谓,常见于诗词与文学作品中。 |
字面意义 | 桑树与榆树,均为古代常见的树木,具有实用价值。 |
引申意义 | 1. 指傍晚时分的太阳落山之处,象征时间的流逝。 2. 常用来比喻晚年、人生后期阶段。 3. 有时也表示“虽晚犹可有成”的积极意义。 |
常见用法 | 1. 在诗词中表达对时间、人生的感慨。 2. 如“桑榆非晚”表示晚年仍可有所作为。 |
出处举例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丈夫为志,穷当益坚,老当益壮,宁知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?吾虽老矣,尚可自强,岂因桑榆而废其志?” |
现代使用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艺作品中,较少用于日常口语。 |
三、结语
“桑榆”一词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述,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体现。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引申意义上来看,“桑榆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理解。